
機械節拍器發明於 19 世紀,能夠精準地測量短時間間隔。此裝置呈金字塔形狀,側面帶有一個可擺動的鐘擺。
鐘擺會以均勻的間隔從一側擺向另一側,幫助使用者控制並同步動作頻率,保持穩定的節奏。此裝置主要應用於音樂領域 — 無論是排練還是現場表演,都十分常見。
節拍器內部配備有刻度盤,讓使用者調整所需的節拍頻率(BPM,每分鐘節拍數)。鐘擺上的配重越高,節奏就越慢;配重越低,節奏就越快。如今,機械節拍器幾乎已被電子節拍器取代,後者通常內建調音器 (Tuner),便於調校樂器音準。
節拍器的歷史
節拍器誕生於 19 世紀初。此發明歸功於阿姆斯特丹的科學家迪特里希·尼古勞斯·溫克爾 (Dietrich Nikolaus Winkel),但真正推廣應用的,則是機械師兼鋼琴家約翰·內波穆克·梅爾策爾 (Johann Nepomuk Mälzel)。
梅爾策爾改良了溫克爾的設計,並在荷蘭開始生產此裝置。當時,節拍器的主要用途是標定音樂作品中的演奏速度。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·范·貝多芬 (Ludwig van Beethoven) 將節拍器在歐洲推廣開來。他是第一位在樂譜上標註「MM」(Metronome de Mälzel) 並附上數值的作曲家,例如:「MM30」表示每分鐘 30 次節拍。
1895 年,德國企業家古斯塔夫·維特納 (Gustav Wittner) 開始量產節拍器。取得專利後,他先是生產了經典的梅爾策爾款節拍器,隨後推出多種改良版本。以維特納命名的 Wittner 公司享譽全球,至今仍是高品質機械與電子節拍器的領導品牌。
最初,節拍器僅限於專業音樂家和作曲家使用。然而,1923 年,美國藝術家曼·雷 (Man Ray) 在他的雕塑作品《待毀之物》(Object to Be Destroyed) 中使用了節拍器。該雕塑的鐘擺上,附有一張女性眼睛的照片,隨鐘擺擺動而晃動。
1957 年,這件作品在巴黎的展覽中被學生團體當眾盜走,並以左輪手槍擊毀。這起事件不僅沒有讓曼·雷蒙受損失,反而讓他聲名大噪。他獲得了豐厚的保險賠償,並製作了 100 個複製版本,將其命名為《不可摧毀之物》(Indestructible Object)。
節拍器在歷史上的另一段重要記錄,出現在列寧格勒圍城戰 (1942–1944) 期間。當時,由於廣播信號中斷,節拍器被用作空襲和炮擊警報。
每分鐘 50 次節拍代表安全,而每分鐘 150 次節拍則表示極度危險。這段歷史後來被寫入歌曲《列寧格勒節拍器》(Leningrad Metronome),由馬圖索夫斯基 (Matusovsky) 填詞,巴斯內爾 (Basner) 作曲。
節拍器的種類
機械節拍器曾在 20 世紀廣泛使用,直至 20 世紀末,逐漸被電子節拍器取代,因為後者在準確度與功能性上更具優勢。然而,從 19 世紀至今仍然活躍的 Wittner 公司,依然是該行業的佼佼者。
電子節拍器的外觀與功能與傳統機械節拍器大不相同。它們不再是帶有鐘擺的金字塔形,而是小巧便攜的塑膠裝置,並配有按鍵和數字顯示螢幕。主要特點包括:
- 體積輕巧:電子節拍器輕便小巧,容易放入口袋、資料夾或背包中。
- 節拍範圍廣:現代電子節拍器的節拍範圍通常從每分鐘 30 到 280 次。
- 多種音效:標準的滴答聲可更換為嗶聲或其他提示音。
- 內建節奏記憶功能:可保存多種節奏模式,並進行回放。
- 多元功能:內建調音器 (Tuner)、音叉 (Pitch Pipe)、錄音功能 (Recorder) 和計時器 (Timer)。
- 夜間可用:具備背光顯示,即使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中也可輕鬆調整。
若梅爾策爾和維特納能看到現代的電子節拍器,他們必定會感到無比驚嘆。因為現代電子節拍器幾乎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了傳統的機械節拍器 — 唯一的例外是:電子節拍器需要電力。而傳統的機械節拍器則依靠發條運轉,不需要任何電源。
我們網站提供的線上節拍器與所有主流瀏覽器和操作系統兼容。操作簡便,即開即用,是每一位音樂愛好者維持穩定節奏的得力助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