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械節拍器發明於 19 世紀,可以精確測量短時間。 該裝置呈金字塔形,有一個斜邊,上面放置一個可移動的擺。
通過定期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,它可以讓您控制和同步動作的頻率,而不會失去節奏。 最常見的是,該設備用於音樂領域:排練和音樂會表演。
除了擺錘之外,節拍器的設計還包括一個刻度,可讓您設置所需的運動頻率。 擺錘上的重量越大,頻率越低,反之亦然。 如今,機械模型已被電子模型所取代,電子模型通常帶有內置調音器,用於同步樂器。
節拍器的歷史
節拍器發明於 19 世紀初。 該裝置的作者屬於來自阿姆斯特丹的科學家 Dietrich Nikolaus Winkel,但該裝置的實際應用是由機械師兼鋼琴家 Johann Nepomuk Mälzel 發現的。
改進了溫克爾節拍器後,他在荷蘭組織了生產。 當時該設備的主要用途是計算音樂作品中的節拍。 著名作曲家路德維希·範·貝多芬使這一發明在歐洲廣為人知。 他是第一個在音符中用字母 MM 標記速度的人,指的是 Mälzel 的節拍器。 註釋中的縮寫後跟一個數字,例如-MM30,對應每分鐘30次。
該設備於 1895 年由德國企業家 Gustav Wittner 投入批量生產。 他為這項發明申請了專利,並首先推出了經典版Mälzel節拍器的生產,然後開始對其進行改進。 Wittner 以這位企業家的名字命名,享譽全球,如今以生產無條件品質的最精確節拍器而聞名:無論是標準機械執行還是現代電子節拍。
最初,節拍器僅由專業音樂家和作曲家使用,但它在其他階層中越來越受歡迎:1923 年,美國藝術家曼·雷(Man Ray) 使用該設備創作了雕塑作品《毀滅之物》。 這是一個節拍器,鐘擺上固定著一張女人眼睛的照片。
1957年,雷的作品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量目擊者的情況下被從展廳盜竊。 綁匪原來是巴黎學生,他們用左輪手槍殺死了她。 這不但沒有給作者造成損失,反而帶來了更大的人氣。 他為損壞的節拍器獲得了大量保險,並製作了 100 個以上的副本,每一個都被稱為“堅不可摧的物體”。
說到節拍器的歷史意義,還值得注意的是被圍困的列寧格勒,它在 1942 年至 1944 年期間被用來替代關閉的無線電通信。 在該設備的幫助下,該市居民收到了有關砲擊和轟炸的通知。
每分鐘50次為安全環境,每分鐘150次為極端危險模式。 隨後,這一點在音樂作品《列寧格勒節拍器》中以馬圖索夫斯基的詩句和巴斯納的音樂進行了描述。
節拍器類型
機械節拍器直到 20 世紀末都被廣泛使用,但今天它們幾乎完全被電子節拍器取代 - 甚至更加準確和易於使用。 此外,他們的主要製造商仍然是自 19 世紀末以來在文明世界聞名的 Wittner 公司。
電子版具有完全不同的外觀和擴展的功能。 現在,這不是一個帶有斜角邊緣和擺動擺的金字塔,而是一個帶有按鈕和電子顯示屏的緊湊塑料裝置。 其特點包括:
- 緊湊。 電子節拍器扁平、輕便,可輕鬆放入口袋、文件夾或平板電腦中。
- 節奏範圍廣。 對於現代型號,其範圍為每分鐘 30 到 280 次。
- 多用途。 如有必要,可以用咔嗒聲、吱吱聲和其他聲音代替標準的撞擊聲。
- 能夠將節奏模式保存在設備內存中 - 以便隨後重新創建和播放。
- 其他內置模塊:調音器、音叉、錄音機、計時器。
- 能夠在黑暗中使用。 信息可以顯示在背光屏幕上,讓您可以在任何光線下調整節拍。
梅爾澤爾和維特納會羨慕這樣的功能,並且很難想像在第一個版本創建 100 年後,它會出現在他們的機械節拍器的改進版本中。 儘管如此,事實仍然是現代電子節拍器在各個方面都明顯優於機械節拍器。